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药物,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1)免疫复合物型;药物(奎宁、奎尼丁、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等)作为半抗原,与血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引起免疫反应,刺激抗体(IgM、也可能是IgG)产生,药物与抗体牢固地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吸附在红细胞膜表面上,激活补体引起溶血,称免疫复合物型。患者既往常有用药史,药物应用剂量很小,即可引致大量的红细胞破坏。发作时为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停药后溶血可很快消失,血象一般可在2~3周左右恢复正常。做直接抗人球蛋白(主要抗补体)试验阳性。(2)半抗原细胞型:又称青霉素型溶血性贫血。药物(青霉素类)作为一种半抗原,与红细胞膜及血清内蛋白质形成完全抗原,所产生的抗体与吸附在红细胞膜上的药物发生反应,不需补体参与下,即可导致红细胞破坏。青霉素与其他药物不同,青霉素或其代谢产物常常与红细胞膜紧密结合,不易被洗脱,一般是在大剂量(约~万单位.天)治疗时发生,并持续相当长时间。溶血发生较快,但为血管外溶血表现,停药几天或几周后溶血停止。患者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呈强阳性,细胞膜表面上抗体几乎都为IgG,溶血停止后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可持续2~3个月逐渐转为阴性。(3)自身免疫型;又称甲基多巴型溶血性贫血。其发病机理并不十分明确,主要由于服用甲基多巴后引起溶血性贫血,此类型起病缓慢,有长期用药史,一般在用药3~6月后发生溶血表现,做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呈阳性,停药后此试验可持续较长时间,逐渐转为阴性。
(本文作者:李蓉生)
治疗白癜风中药白癜风有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