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长迟缓膳食和保健原则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生长迟缓在内的儿童营养不足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儿童生长迟缓可通过合理膳食和适宜运动预防和改善。纠正不健康的喂养行为和饮食习惯,保持适宜的身体活动、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理。
一、食物多样,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1.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规律,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2.做到食物多样,每餐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大豆等食物中的3类及以上;每天食物种类达到12种以上,每周达到25种以上。
3.学龄前儿童(2~5岁)做到每天3次正餐和2次加餐;选择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作零食或者加餐,如奶类、水果、蛋类和坚果,配以少量松软面点;每天饮奶~ml,饮水~ml。
4.学龄儿童(6~17岁)要合理安排三餐,吃好早餐;每天应摄入ml以上液体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
5.非疾病原因导致的儿童生长迟缓,常涉及挑食、偏食等原因,日常配餐过程中要注重同类食物互换,丰富食物品种,如可用杂粮或薯类部分替代米或面,避免长期食用一种主食,畜肉与禽肉互换,鱼与虾互换,各种蛋类互换等;并注重蔬菜的颜色和品种搭配。
6.对于生长迟缓儿童,在平衡膳食基础上,适当增加瘦肉、水产品、禽类、蛋类、大豆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7.每天食用奶及奶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来纠正维生素D缺乏。吃足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8.同时增加肝脏、动物血等富含铁的食物,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来预防和纠正缺铁性贫血。
9.同时,日常膳食也要满足机体对锌、碘、维生素A、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C等微量营养素的需求。
二、因人因地因时食养,调理脾胃
1.在平衡膳食原则的基础上,遵循中医食养原则。合理搭配食物,体现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传统膳食结构特点。
2.以健脾增食为食养总则,根据不同症状,采取不同食养方法。
3.注意食补不能太过,以防阻滞脾胃。出现兼证时,要在调理脾胃基础上兼顾他脏。
4.以现代营养学和中医饮食理论为指导,丰富儿童食谱,针对不同证型,膳食中加入适宜的食药物质,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5.根据各地地理环境特点、饮食习惯和食物供应特点,因地制宜进行食养,选择适宜的食物。
6.中医既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又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如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儿童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调养原则。春天寒气渐退,阳气生发,应适当摄入辛温之物助阳气之生发,如葱、蒜、韭菜等。夏季阳气外越而体内阳虚,应少食生冷。秋季干燥,应选择甘润养肺类食物,如雪梨、银耳。冬季寒冷,在温补之余,应不忘养阴,可适当食用鸭肉、猪肉等。
三、合理烹调,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1.提供的食物应新鲜、卫生,宜选择性质平和、易于消化、健脾开胃的食物。
2.采用蒸、煮、炖、煨等合理烹饪方式,少用油炸、烧烤、腌渍等方式。
3.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是脾胃运化吸收功能良好的重要因素。做到不挑食偏食、不饥饱无常,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由于儿童脾胃功能薄弱,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易导致儿童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气血不足,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出现消化不良、食积等。
4.避免生冷、油腻、坚硬、不洁的食物,少吃高盐、高糖、高脂及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5.学龄前儿童咀嚼、消化能力弱,食物应做到细、软、温、烂、碎,多采用切细、剁碎和磨粉等加工烹饪方法,少用调料,经常变换食物形状或质地、食物份量、烹调方式等,提高儿童食欲。尤其是2~3岁幼儿,食物制作要适当细碎软烂,食用坚果类、整粒豆类食物时应避免呛入气管,不建议提供带碎骨、带刺、带核、带壳和颗粒状食物,避免进食意外。
6.鼓励儿童尝试新食物并给予表扬,提高其对食物的接受度。引导儿童自主、专心进食,保证进食时不看电视、玩玩具或做游戏,尽量固定进餐时间,营造温馨进餐环境。
7.学龄儿童要做到不盲目节食、不暴饮暴食。
8.禁止饮用含酒精饮品,少吃腌菜、辣条、糖果、蜜饯、人造奶油蛋糕、冰淇淋、肥肉等食物。
9.尽量在家就餐,建立进食兴趣,在外就餐也要注重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尤其要注意食物的新鲜卫生。
四、开展营养教育,营造健康食物环境
1.营养教育是改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儿童营养改善的基础和核心。
2.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将营养健康和传统食养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儿童及其家长,包括生长迟缓的原因、干预手段、不良影响等,逐步提高儿童和家长的营养素养。家长和孩子一起设定营养目标,通过参与、鼓励、言传身教等方式鼓励儿童做到平衡膳食,不采用强制方式增加儿童食物摄入。
3.传授食物营养、合理膳食、食品安全等知识,掌握食品标签、传统食养技能。
4.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教育的健康教育模式,组织学生设计营养均衡的食谱,提高知食、选食、品食和食养能力。
5.鼓励社区提供营养支持性环境。通过举办讲座、入户示范、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