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用药,也要防范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

即使在精神科,造血系统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精神药物的造血系统不良反应尽管罕见,但有致命危险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精神药物造血系统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高,白种人、中年人发生率较高,其中导致死亡的比率为8%~17%[1]。

在应用精神药物治疗时,出现下列症状体征应进行全血细胞监测:牙龈出血、胸痛、感冒症状、干咳、呼吸困难、倦怠、乏力、发热、淋巴结病、周身不适、皮肤苍白、皮疹、紫癜、瘀斑、咽炎、口腔炎等[2]。

临床表现

精神药物的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类型有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症、紫癜、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及血小板功能异常等[2]。其中粒细胞缺乏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死亡率较高。现将主要类型分述如下。

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粒细胞计数<1.5×/L。常在用药1~2周后发病,其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有关,常在停药3~4周内恢复[6]。

临床症状包括头痛、高热、咽部肿痛等,血细胞检查可见杆状核增多。当粒细胞计数在(1~1.5)×/L时,感染不常见,而在(0.5~1.0)×/L时较常见,低于0.5×/L时,可出现严重感染[2]。

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粒细胞计数<0.5×/L。常在用药3~4周后发病,起病多急骤,老年人及女性发生率高,其发生与药物剂量有关[6]。

临床症状包括头痛、高热、咽部疼痛、极度疲乏感、口腔黏膜感染、咽部溃疡、牙龈出血等[2]。严重的肺部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往往导致患者死亡。由于其起病急骤,不能仅仅依靠血细胞的监测来发现这一问题,严密的临床观察至关重要。

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消毒隔离,应用足量的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支持治疗等,及早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缩短粒细胞缺乏时间,有利于感染的及时控制,使住院时间缩短,降低医疗费用[7]。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5×/L。临床症状包括干咳、胸痛、呼吸困难、腹泻、体重减轻、肺炎、颈痛、颈项僵直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2]。处理应停用致病药物。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计数<×/L。

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髓抑制性、免疫性、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三种类型。

患者起病前常有数日、数周或数月的用药史,发病时间因药物和作用机制不同而异,时间短者用药后数小时发病,一般在用药后1~2周发病,时间长者数周甚至数月发病。骨髓抑制性药物多在疗程后期剂量足够时发病,多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在用药24小时至7天以内,少数于数周至数月后发病[8]。

临床症状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和黏膜出血,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或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处理应停用致病药物,应用皮质激素、必要时应用免疫抑制剂、输注血小板悬液,当有感染时,应用抗菌药[9]。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导致感染和死亡。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和剂量有关,是药物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吩噻嗪类可引起与剂量有关的骨髓抑制。②和剂量关系不大,仅个别患者发生造血障碍,多是药物的特异质反应,常导致持续性再障[10]。精神药物引起者以第二种多见。其诊断标准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L;血小板<20×/L;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L;血红蛋白<g/L[2]。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出血、感染、发热。骨髓穿刺物中骨髓颗粒很少,脂肪滴增多,多部位穿刺涂片呈现增生不良,粒系及红系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很难找到或缺如[9]。处理除停用致病药物外,尚有输血、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碳酸锂、骨髓移植,当有感染时,应用抗菌药[2]。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大类:新抗原/免疫复合物型,常在用药数日内发生,停药后数日至数周内溶血缓解;药物吸附/半抗原型,用药7~10天发病,亚急性起病,停药后数日至2周内溶血缓解;自身抗体型,需要长期用药(3~6个月)后产生,常为缓慢轻度溶血,停药后要较长时间(>1个月)才能缓解溶血。

②药物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作用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红细胞或对异常血红蛋白的影响所致。

精神药物引起者以第一种多见[10]。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破坏增加所致的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有无黄疸视溶血的程度而异。严重时起病急骤、突发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腰酸背痛、气促、乏力、烦躁,亦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以及明显的黄疸和贫血。

重症患者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和昏迷。尿可呈深黄色、棕红色或酱油色的血红蛋白尿,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表现为少尿和无尿。

处理应停用致病药物,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应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症治疗,不宜采取输血治疗[11]。

参考文献

[1]GalbuadduFortG.Hematologictoxicityofantidepressiveagents[J].Encephale,,14(4):-.[2]OyesanmiO,KunkeiEJ,MontiDA,etal.Hematologicsideeffectsofpsychotropics[J].Psychosomatics,,40(5):-.[3]LubranMM.Hematologicsideeffectsofdrugs[J].AnnofClinandLabSci,,19(2):-.[4]BalonR,BerchouR.Hematologicsideeffectsofpsychotropicdrugs[J].Psychosomatics,,27(2):-.

[5]LevinGM,DeVaneCL.Areviewofcyclicantidepressant-inducedblooddyscrasias[J].AnnPharmacother,,26(3):-.

[6]FlanaganRJ,DunkL.Haematologicaltoxicityofdrugsusedinpsychiatry[J].HumPsychopharmacolClinExp,,23(S1):27-41.[7]ChengappaKN,GopalaniA,HaughtMK,etal.Thetreatmentofclozapine-associatedagranulocytosiswith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J].PsychopharmacolBull,,32(1):-.

[8]都丽萍,梅丹.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9(6):-.[9]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来源: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声明:本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ww.com/wahl/9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