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发病原因一般可分为病原因素和管理因素两大类。
病原因素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等,其中细菌和病毒是主要的因素。
细菌主要包括: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副猪嗜血杆菌(HPS)、链球菌(SS)、多杀性巴氏杆菌(PM)、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
病毒主要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伪狂犬病毒(PRV)、猪瘟病毒(CSF)。
这些病原不仅会单独感染猪,还会以不同的混合形式感染致病,使得疫病的防控变得更加困难,另外不当的饲养管理也会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
目前主要防治手段分3步:良好的饲养管理、适当的防疫计划和有效的使用药物,但猪的饲养过程历时长久,受环境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大,且病毒和细菌容易发生变异重组,疫苗缺乏全面的保护效果,即使做好前两步,也很难控制疾病的发生,因此药物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针对细菌性呼吸道疾病,使用抗生素是必需而有效的,如何合理选择抗菌药是一重大难题。
一、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主要细菌性病原
1、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呈显著的多形性和两极着色性。
2、副猪嗜血杆菌(HPS):为革兰氏阴性菌。
3、链球菌(S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是细菌界芽孢杆菌科、乳酸杆菌目、链球菌科、链球菌属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后会出现明显的α或β溶血环。
二、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主要病毒性病原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RNA能否直接起mRNA作用而分成单股正链RNA病毒(正股RNA病毒)与单股负链RNA病毒(负股RNA病毒)两种),在患猪体内的脾脏、淋巴结和肺脏等组织器官长期存活,并向外界持续排毒,感染猪及亚临床感染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作为传染源。临床上主要引起母猪繁殖失败、仔猪和生长猪的呼吸道问题,经常观察到肺部以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淋巴结以特征性出血和细胞凋亡,淋巴细胞消耗为特征的病变。猪感染PRRSV后会导致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免疫细胞数量大幅度下降,导致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大大降低,从而为其他病原体的入侵开辟了通道。
2、猪圆环病毒2型(PCV2):为当前已发现的动物病毒中最小的一种,负股、单链DNA病毒,在感染PCV2的猪腹股沟淋巴结均能看到明显的阳性信号,阳性信号率要比其他的浅表淋巴结高,因此可以将猪腹股沟淋巴结作为PCV2的采样部位。PCV2会破坏淋巴小结的结构,导致淋巴细胞消耗,进而发生巨噬细胞的浸润,引发猪的免疫抑制,一旦接触其他病毒和细菌,就会暴发群体性的疾病。
3、伪狂犬病毒(PRV):PRV主要在宿主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内复制,然后感染扁桃体和肺脏,病猪、带毒猪和带毒鼠是PRV的主要传染源,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PRV在感染猪的周围神经系统中可终身潜伏存在,这增加了根除的难度,其引起的特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仔猪出现神经症状,成年猪呈隐性感染,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组织病理学可观察到坏死性脾炎、肝炎、淋巴结炎、出血性肾炎和非化脓性脑炎,在神经元等细胞内可观察到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免疫细胞特别是肺泡巨噬细胞对伪狂犬病毒高度易感,这会导致免疫抑制,若混感其他病毒或细菌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
三、细菌性感染的防控
常用的抗菌药: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头孢喹肟、头孢噻呋、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及加米霉素等。
1、阿莫西林由于组织穿透能力较差及耐药菌的产生,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2、细菌对恩诺沙星的靶位改变和外排增强导致的耐药现象严重。
3、头孢噻呋和头孢喹肟分别是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代表药物,相比较而言头孢喹肟比头孢噻呋的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
4、氟苯尼考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泛,不易产生耐药性。
5、替米考星是一种广谱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常以口服形式给药,然而替米考星味苦且难溶于水,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且还有较大的心脏毒性与肾脏毒性。而加米霉素作为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以注射形式给药,具有给药后吸收快、肺部药物浓度高及毒性低等优点。
头孢喹肟:头孢喹肟(Cefquinome)属于第四代头孢菌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动物专用头孢菌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相关的酶类,破坏细菌细胞壁合成,从而发挥杀菌作用。头孢喹肟对猪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试验,治疗后的恢复时间仅为3d。头孢喹肟对呼吸道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和治疗效果,头孢喹肟一般以硫酸盐形式注射给药。
氟苯尼考:氟苯尼考(Florfenicol)一种新型的动物专用的广谱抗菌药,为第三代氯霉素类药物,别名氟甲砜霉素。氟苯尼考被广泛用于防治畜禽及水产动物的细菌性疾病,对呼吸道疾病的效果尤为显著,适用于耐氟喹诺酮类(即沙星类)及其他抗菌药物的细菌的治疗。在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肺组织药物浓度为血清的90%,气管腔药物浓度高于血清药物浓度。
氟苯尼考在联合用药时存在诸多的局限性:①不可与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因为会产生颉颃作用;②不可与碱性药物混合给药,以免分解失效,但当氟苯尼考与多西环素按照1∶2比例联合使用时,可呈现明显的相加作用,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给药剂量,且这两者都是广谱抗生素,联用时可增大抗菌谱,有效防治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降低耐药风险。
四、病毒性感染的防控
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则病毒容易重组变异,疫苗缺乏全面的交叉保护效果,很难彻底地控制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因此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动物抗病毒药物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金刚烷胺类药物、病毒唑类药物、细胞因子类药物及抗病毒中草药四大类
1、金刚烷胺类药物和病毒唑类药物在人医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盲目使用会导致病毒产生耐药性并损伤动物机体细胞,因此农业农村部已发布号公告,禁止这两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上的使用。
2、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主要是由于免疫细胞经过刺激后所分泌的一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一般可分为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家族等。
控制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活性的低分子糖蛋白,主要包括Ⅰ、Ⅱ及Ⅲ型。干扰素几乎对所有的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是一种非特异免疫反应,它的作用机理是在细胞内诱发一种可以阻断病毒信息核糖核酸作用的蛋白质,从而使病毒无法繁殖。
Ⅰ型,下由体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强,被认为是激活快速先天性抗病毒保护所不可或缺的独特抗病毒介质,相反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相对较弱。
Ⅱ型干扰素,仅有IFN-γ,由活化的T细胞所产生,抗病毒活性产生慢,而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强。
Ⅲ型干扰素,一类不同于Ⅰ和Ⅱ型干扰素的新家族,又称为λ干扰素,由粒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产生。
3、中药多糖类: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不仅能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促进其吞噬能力,还可以提高淋巴细胞抗病毒干扰素的分泌,加速病毒抗体的产生,从而达到抗病毒功效。
五、总结
1、可将抗菌药与中草药或其提取物组方联合使用,降低耐药风险。
2、细胞因子与中药多糖均有很好的抗病毒效果,但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存在正回馈循环,当这一循环失调时会导致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机体会出现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严重时会导致器官功能衰竭而死。IFN-α及IFN-γ是主要的致病性细胞因子,目前还没有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在使用细胞因子抗病毒时要慎重,而中药不仅可以抗病毒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而且还具有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目前有关中药对于病毒性猪呼吸道疾病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中药的具体抗病毒机理还不十分清楚,研究也仅仅停留在体外试验上,提取加工技术也不规范。
行情报价
政策解读
(家禽畜犬狐貉鸽子)技术指导
联系我们咨询热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