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
紧跟政策导向,回应市场需求
没有深刻的理解,就无法做好深度的工作推进。
对于最新公布的《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后简称《管理》)中提出的建设“近悦远来”美好城市。据中冶赛迪城建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超介绍,中冶赛迪从管理模式及实施路径两方面结合自身工作做了深度理解,为紧跟城市更新的方向做了充分准备。
在城市更新任务定位上,中冶赛迪首先追踪到城市更新的根本目的,是全方位提高城市发展品质、扩大城市势能,从而更有力地吸引产业和人口集聚,最终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明确这一愿景布局,就不难发现,企业在城市更新中能参与发力的,不仅包括居住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更新,也包括了城市产业和文化提升。
从《管理》中提到的“城市更新项目可由政府、物业权利人作为实施主体,或由政府、物业权利人通过直接委托、公开招标等方式引入的相关主体作为实施主体”,中冶赛迪发现了政府调动市场力量的决心。
了解到政策的深层布局背景,尽管城市更新仍旧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课题,中冶赛迪也纵身投入,带着促进政府、企业、民众三方利益达成统一的愿景,积极参与进去。
中冶赛迪城建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超
不盲目,用调研说话也是中冶赛迪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的一贯作风。基于不同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发展定位方向的不同,王超意识到了各方的差异性:有城市管理方式的差异,有不同地区投融资政策的兼容开放性差异,还有本土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特性差异。
因此,王超认为,具体的更新模式,还是需以具体项目形成一案一策,针对性地提出落地解决方案。
了解市场,看到市场需求,中冶赛迪作出了回应,致力打造一种老旧社区未来整体更新的样本,以“经济型、文化性、智慧性”作为前提,提供精准的功能业态策划招商、具有落地性与设计感的空间设计、智慧化的建设场景、长效的运营机制。
同时,也为企业运营建设提供造血空间、为社会公益提供未来便捷体验、让焕新的建筑为地方发展带来产业收益。
城市更新需整合并盘活各类资源
中冶赛迪始终走在前面,了解当下政策的同时,看到未来趋势。
谈及城市更新,当部分企业还仅仅把目光聚焦于优化存量空间的时候,中冶赛迪已经洞察到未来的城市更新将具备盘活土地利用价值、促进产城融合、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综合价值。
基于这一对社会发展的独到观察,王超认为,城市更新工作需要从更多维度审慎地、协调地处理城市中各类庞杂的资源要素,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从而实现新时代下城市空间盘活、人文记忆再生、社交活力重塑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步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因此,中冶赛迪总结认为:人民群众的的需求已经从“住有所居”变为“住有优居”。
而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作为现代化重要载体的城市,整合资源、激发活力、优化城市空间是新的发展阶段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基于以上出发点,中冶赛迪整合自身资源、技术优势,通过“微产业”精准定位与导入、绿色智能化的高水准建造技术、数字化系统性交通疏解方案、完善安全保障设施、主题化人文活力的多场景空间营造等手段广泛参与各类城市更新。
重庆渝中双钢路社区
因地制宜,带着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新时代必然有新需求,王超早就意识到当下的城市更新绝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项目,可与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居民需求、文化传承紧密结合,综合考量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人文、生态和技术。
什么是好的城市更新?王超给出了他们的答案:首先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针对城市片区的具体问题精准施策;其次,要有经济思维,做好产城融合,在激活旧城活力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运营手段和实施路径,实现片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好的城市更新要利用各种新型技术手段,将文化、生态理念持续有力地融入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使居民从自己的身边就能感受到文化的厚度和人文归属感,这样的方式,有点儿类似“文艺复兴”。
实现“片区文化复兴”,看似宏大难以实现的目标,被中冶赛迪运用在了他们参与规划的所有项目中。
大坪正街,正处石油路地铁站出口处,背靠具有年代感的家属小区、紧邻龙湖时代天街,是大坪正街重要的形象节点。但作为老旧住宅区,道路状况复杂。
不仅要考虑如何与地铁出入口联系,与龙湖地下商业街互动,还要考虑如何规避周边管线,以及龙湖时代天街对项目业态的影响。带着重重问题,中冶赛迪走访调研,结合过去项目实施经验,充分梳理现状条件与规划要求后,决定从产业出发,发挥TOD带来的优势,最终构建形成了具有形象性、落地性、可运营性的设计方案。
珊瑚公园片区,位于渝中区长滨路,南临长江,是重庆“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之一。因涉及行洪安全,长江消落区复杂的水文条件给改建计划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洪水淹没及清淤、现状乔木的保留、建筑的有机更新、管线的利用改造等对设计的综合性、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景观、建筑、水工、结构等多专业的配合和协调。
中冶赛迪充分发挥自身多学科、专业协同的优势,修复滨江绿色生态廊道,构建三级步行系统,打造弹性滨水空间。以此更新老旧业态、激活空间、提升活力,实现渝中区滨江岸线的新生。
双钢路社区,位于渝中区石黄隧道旁、黄花园大桥南桥头。面对复杂的地形现状条件、参差不齐的房屋质量、需求各异的社区住户,中冶赛迪在设计上以“消隐患、提环境、补功能、强管理、求发展”为原则,充分结合渝中区山城记忆进行设计改造。
在保留城市文化印记的基础上优化生活基础设施,提升社区生活便捷性与安全性,让居民忆得见过往灿烂岁月,看得到未来的美好生活。
面对未来,中冶赛迪踌躇满志。王超说:“我们将继续通过‘高端咨询策划+方案设计+工程建设+投融资+招商运营’一体化更新方案,着力解决城市更新中面临的规划与计划、项目实施落地、资金筹措、产业招商运营难等问题。”基于此,最终实现产业赋能、活力提升、文化复兴的城市片区整体更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