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第三届ldquo预防传染病,

白癜风治疗需要多久 http://m.39.net/pf/a_7309729.html

媒介昆虫传染病

疟疾

malaria

一、概述

疟疾(Malaria,俗称:打摆子、冷热病)是经雌性按蚊叮咬或输入带有处于感染阶段疟原虫血液的全球性寄生虫传染病。

其病原疟原虫隶属囊泡藻界,借由蚊虫散播,感染疟原虫所引起虫媒传染病。感染后往往会引起寒战、高热,乏力、呕吐和头痛,在严重的病例中还会引起黄疸、癫痫发作、昏迷或死亡。

易感人群:除了因某些遗传因素对某种疟原虫表现出不易感的人群。集高虐区婴儿可从母体获得一定的抵抗力外,其他人群对人疟原虫普遍易感。

其主要流行地区包括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及拉丁美洲。

二、病因

恶性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1、疟原虫感染

大部分病例是由蚊虫叮咬所致,小部分是输入含有感染阶段疟原虫血液所致。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五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我国主要感染为恶性疟疾和间日疟疾,偶尔有传入三日疟疾和卵形疟疾。

寄生于人体的五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即在人体内发育,在按蚊体内发育。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

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配子体的感染性(成熟程度)与活性、密度及雌雄配子体的数量比例,蚊体内生化条件与蚊体对入侵疟原虫的免疫反应性,以及外界温、湿度变化对疟原虫蚊期发育的影响。

2、环境因素

在热带地区及亚热带地区易感,未做好防蚊虫叮咬的保护措施,易被蚊虫叮咬感染疟疾。

3、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雌性按蚊为传播媒介,按蚊叮咬、吸血为主要感染途径,亦可经妊娠胎盘传播引起先天性感染或经输入含疟原虫的血液及共用注射器途径感染。

        c1.,0.,2.,0.,4.,0.c1.,0.,2.,0.,3.,0.c1.,0.,2.63,0.,3.,0.        c5.,0.,10.,0.,15.,0.c5.-0.,10.-0.,15.-2.c-1.,0.-4.,1.-3.,1.        c0.,0.,3.,0.,4.,0.c-2.,0.19-5.,0.-8.,0.c-2.68,0.-5.,0.-8.,0.        c-5.,0.-10.,0.-16.-0.c-1.-0.-2.67-0.-3.-0.c-1.-0.-2.-0.-3.-0.        c-1.32-0.-2.65-0.3-3.-0.c-1.-0.-2.-0.-3.-0.c-2.-0.-5.-0.-8.,0.        C5.,2.,2.,2.,0.,2.L0,2.z"fill="rgb(,,)">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1、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14天,恶性疟原虫12天,三日疟原虫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

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寒战期:骤起发冷寒战,以四肢末端先发凉,而后背后和全身发冷,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持续约10分钟至1小时,而后体温上升。

3、发热期:寒战停止而随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神志清,伴口渴、全身酸痛、呼吸急促,持续2~4小时。高热患者还可以出现抽搐、剧烈头痛、恶心等表现。

4、出汗期:大汗淋漓,体温骤降,症状缓解,持续约0.5~1小时。间歇期无不适症状。早期患者间歇期不规则,随发病次数增多逐渐变得规则。数次发作后患者可出现贫血,尤以恶性疟为甚。长期不愈或反复感染者脾肿大明显,可达脐下。

伴随症状

本病除了典型症状外,还伴有腹痛、胸痛、咳嗽、厌食等症状,儿童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以及嗜睡。

其他症状

1、脑型疟:是疟疾发作的严重类型,多由恶性疟原虫所致,少数见于间日疟原虫。因大量感染红细胞聚集阻塞脑部微血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高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亦可因急性肺水肿致呼吸衰竭,也可伴外周循环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溶血尿毒综合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孕妇患疟疾:易诱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可经母体胎盘、分娩而感染疟原虫,引起先天性疟疾,出生后发病。婴幼儿疟疾起病慢,发热不规则,贫血进展快,肝脾肿大显著,病程长,复发率及病死率较高。

3、再燃和复发: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多见于病愈后1~4周,可多次出现,四种疟疾都有再燃可能。复发由肝脏内迟发型子孢子引起,只见于间日疟原虫及卵形疟原虫,多于病愈后3~6个月发生。

并发症

1、贫血:疟疾数次发作可出现贫血,尤其恶性疟疾为甚。疟疾患者贫血程度常超过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程度。除此之外,还与脾功能亢进、免疫病理损坏、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2、脾肿大:造成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脾充血、受染红细胞在脾脏毛细血管和血窦中沉积以及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可出现初发患者发病3~4天。

3、黑尿热:疟疾患者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患者可并发高热和黄疸,一般在尿量减少、呈酱油色尿才有所察觉,见于恶性疟原虫感染,偶见间日疟和三日疟患者。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

2、疟原虫检查

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疟原虫。并可鉴别疟原虫种类。骨髓涂片染色查疟原虫,阳性率较血片高。

3.血清学检查

抗疟抗体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现,4~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现已应用的有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率可达90%。一般用于流行病学检查。

五、诊断

1、病原学诊断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但该法对镜检者有比较高的专业要求,最好在服药以前取受检者外周血液制作厚、薄血膜,经吉姆萨或瑞特染液染色后镜检查找疟原虫。

另外在进行疟原虫的病原学诊断时,一定要注意与巴贝虫的鉴别诊断。

2、免疫学诊断

①循环抗体检测:常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受检对象外周血中的疟原虫特异性抗体。

②循环抗原检测:目前主要采用快速免疫诊断试剂检测受检对象外周血的疟原虫循环抗原。如富组氨酸蛋白-2(HRP-2)和乳酸脱氢酶(LDH),可以鉴定不同种属疟原虫的感染及混合感染情况。

3、分子生物学技术

采用PCR技术特异扩增不同种属疟原虫基因可以有效鉴定不同种属疟原虫的感染及混合感染。该法最突出的优点是敏感性高,但对于实验室设备有一定的要求。目前主要用于低原虫血症的检测以及镜检阴性的疑似患者或镜检难以区分疟原虫虫种时的检测。

六、治疗

疟疾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对人体的伤害较大,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所以要重视疟疾,一旦感染应及时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由于疟疾病因明确,现治疗分为病因治疗和生命体征支持。

1、治疗周期

疟疾可治愈,治疗周期数月到数年不等,偶有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2、药物治疗

①氯喹

作用于疟原虫的红内期,是治疗疟疾急性发作和控制疟疾症状首选药物,对疟原虫有杀灭作用,疗效快,不良反应少且轻微,但该药对红外期疟原虫无效。

②奎宁

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红内期,控制疟疾症状。因其作用较弱,不良反应多,目前不作为疟疾治疗首选药物,主要用于恶性疾。

③甲氟喹

为抗疟新药,主要作用于杀灭疟原虫红内期滋养体,控制症状。甲氯喹血浆半衰期比较长,常用作预防用药。

④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对各种疟原虫红内期无性体均有作用,抑制原虫蛋白质合成,具有高效、快速、低毒、耐药少的特点,妊娠早期妇女慎用。

⑤伯氨喹

对间日疟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和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不良反应为有较大毒性,需注意使用剂量。

⑥乙胺嘧啶

抑制疟原虫的叶酸合成酶类,对恶性疟和间日疟有抑制作用,也可用于控制耐氯喹的恶性疟症状发作,但生效较慢。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少,大剂量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儿童误服可引起惊厥、死亡。

3、其他治疗

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歇息,注意水分补给,营养的供给。

贫血者可补铁剂,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治疗。脑水肿与昏迷者,要及时给予脱水治疗。

寒战时注意保暖,高热时可采用解热镇痛药物配合物理降温,凶险发热时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纠正生命体征变化

七、预防

包括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预防措施有蚊媒防治和预防服药。

1、控制传染源

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健全疫情报告,根治疟疾现症患者及带疟原虫者。

2、切断传播途径

①蚊媒防治:傍晚尽量避免在户外逗留,外出可穿着长衣长裤。个人涂抹驱避剂,使用杀虫剂浸泡的蚊帐和室内喷洒杀虫剂以及清除蚊虫滋生环境,杀灭蚊成虫和幼虫等群体蚊媒防治手段。

②预防服药:服药预防,进入疟区,特别是流行季节,在高疟区必须服药预防。一般自进入疟区前2周开始服药,持续到离开疟区6~8周。

目前可杀灭肝期疟原虫和休眠子的预防用药只有伯氨喹。预防性抗疟药有氯喹,对抗氯喹的恶性疟流行的区域则可用甲氟喹。对于在恶性疟高流行区孕妇和五岁以下小孩,WHO则推荐使用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进行疟疾季节性化学预防。不论个体或群体进行预防服药,每种药物疗法不易超过半年。

3、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抗病力及免疫力,疟疾疫苗接种有可能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由于疟原虫抗原的多样性,给疫苗研制带来较大困难。目前研制的主要是子孢子蛋白和基因疫苗,尚未能供现场应用。

编辑排版:杜亚萱王蓉

审稿:万顺康袁芝琼杨琴

大理大学学生工作处、后勤服务中心、

校医院、公共卫生学院宣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和书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ww.com/wadwh/12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