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宝宝的消化系统与成人有何差异?常见的小儿肠胃疾病有哪些?何谓小儿慢性腹泻?儿童胃肠专科医师详解宝宝的消化结构,及幼儿居家肠胃保健妙法,并告知家长正确预防之道,破解坊间常见的保健迷思!
什么是“消化”与“吸收”?
消化和吸收看似是同一件事,但确有其差异性。一般说来,人类肠道的「消化」作用就是分解的功用,是指将吃下去大分子的食物性质,例如:蛋白质、脂肪、淀粉等,透过消化酵素(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将较大分子(肉类、奶类)分化为较小分子(胺基酸、胜肽、葡萄糖等),以便进行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至于「吸收」,则是透过肠道黏膜绒毛组织,将小分子养份吸收,由血液循环输送至肝脏进行新陈代谢作用。
肠道的运作过程,就好比我们学习必须先将听到看到的大量信息拆解分析(消化),然后才能真正内化(吸收),最后转为大脑的知识记忆。当肠道丧失消化能力,则需要直接摄取小分子的胺基酸饮食,虽然这种分解后产物可以被肠道直接吸收,但它们渗透压很高,不易被肠道完全吸收,因此只有疾病中的患者,才需要摄取此类已被分解好的小分子饮食!
新生儿肠胃与成人有何不同?
新生儿与成人的肠胃系统很不一样。最大的不同点包括:胃及肠道的容量、长度、结构均不相同。而且消化系统除了主要的消化器官之外,消化酶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而消化酶,在小儿与成人间的成熟度也是不同的。
*胃酸:消化蛋白质
举例来说,胃酸主要的功能,是协助消化蛋白质成份的食物。胃酸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其酸度与分泌量,并不如成人那么足够,通常差不多在宝宝四个月左右时可趋于成熟。
*胰腺分泌脂肪酶,消化脂肪
其次,消化脂肪的时候,则需要脂肪酶,而脂肪酶最主要的来源就是胰腺,胰腺将脂肪酶分泌至肠道来消化脂肪,然而,许多刚出生的新生儿,胰腺成熟度不足,所以脂肪酶也不够,因此多数新生儿便便,看起来似乎就有点油亮、油亮的,但这并非异常,而是在于胰腺还未完全成熟所致。这也是婴儿刚出生,无法消化成人食物的主因。
消化器官,到底扮演哪些角色?
消化器官到底有哪些?各扮演哪些不同的功能及角色呢?一般胃肠的整体结构,始于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肠、胰腺、肝脏制造胆汁、小肠、大肠直至肛门。从口腔开始,主要功能为负责咀嚼及吞咽,当然唾液也包含了一部分的消化酶,但食物咀嚼后停留口内的时间很短,必须透过食道将咀嚼过与唾液混合的食物经由蠕动推送至胃。
胃里面有胃液、胃酸及胃蛋白酶,从食道送下来的食物,胃就负责将食物混合胃酸及消化酶,分解成乳糜般的物质。再来即是将乳糜物质,送至十二指肠直至小肠,十二指肠中则包含了从胰脏所分泌的酵素(脂肪酶),以及从肝脏制造经胆管输送至十二指肠的胆汁(含有胆盐),负责帮助脂肪的消化。胰腺所分泌的淀粉酶则负责将肠道内的淀粉食物分解成单糖。胰腺所分泌的蛋白酶则负责蛋白质食物的消化。
另外,小肠、大肠,均含有水分及电解质等作为溶剂,因此在消化的过程中,也必须仰赖这些溶液,顺利进行肠道的消化及分解作用,甚至到了大肠,水分及电解质都仍会再被大肠吸收继续回归人体来利用。大肠内有许多肠内菌丛,新生儿的消化系统与环境与饮食接触后,慢慢也会建立起各自的肠内微生态,愈来愈多研究显示这种生态环境深深影响肠道功能,甚至个体的健康。
新生儿肠胃系统何时成熟?足月出生的小宝宝,消化道已基本成熟。通常都足以消化吸收母奶或配方奶,获取足够的营养。然而,对于34周内出生的早产宝宝来说,因肠道内壁的乳糖酶发育未成熟,故早产儿之母乳或配方奶中所含的乳糖较低,而非乳糖的含量较高,以利早产儿之消化吸收。
由于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牙齿可以咀嚼食物,胃容量约仅有60C.C.左右,因此宝宝的食量也是渐进式缓慢增加的。而食物的型态也会影响消化与吸收,所以必须先从母奶、配方奶(4个月前)开始哺育,奶量的摄取约从一个月(30-60C.C.)至六个月(-C.C.)左右。等宝宝满四~六个月大左右,胰腺发育较为成熟,可分泌淀粉酶以消化淀粉类的食物,则可逐渐将辅食加入宝宝食物中,像是淀粉类的米糊、麦精等半流质(4~6个月)、半固体(7~12个月),循序渐进的直到宝宝近一岁起,才会给予接近成人的固体食物喔!
常见的小儿消化疾病VS.保护之道
*乳糖不耐症两岁以前的宝宝,需要依赖奶类为主食,肠道的乳糖酶通常是足够的,较少出现乳糖不耐的现象。但是肠道炎症,肠壁黏膜的乳糖酶也会崩解形成暂时不足,这时就会容易引起乳糖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状。
在肠炎时不表示肠子的每一段都在发炎,发炎的肠道也只是暂时无法吸收乳糖。一般说来,病情通常不会持续太久,等急性肠胃炎消退后,大部分都可恢复到原来正常的消化情形。肠炎时是不是就不能喝母乳或配方奶了呢?如果只是急性的腹泻,通常比较短暂,如果腹泻的状况不算严重,倒还不至于一定要换成无乳糖的奶粉。但如果宝宝持续腹泻得厉害,则可先给予较少奶量,并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慢慢喂宝宝喝。若是哺喂配方奶的宝宝,腹泻超过2周;或是原本体重就不足,腹泻超过1周,则可考虑暂时换成无乳糖配方,直到腹泻痊愈,再逐步换回一般配方。
*婴儿肠绞痛肠绞痛是一种症状,并非出于单一原因,因为小宝宝不会说话,所以通常就用哭闹来表达。当然婴儿半夜哭闹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就是肠绞痛,可能还是需要排除掉,如:发烧、中耳炎等可能的其他原因。而且发生肠绞痛的原因,每个婴儿可能都不一样。
其次,母奶及配方奶中都含有营养的蛋白质,也属于较大的分子,因此有人推测是否是因为对蛋白质过敏所引起的肠道不适,故也有看法认为,或许给宝宝喝水解奶粉可以改善。也有推测乳糖不耐,于是尝试给宝宝服用益生菌、消胀气的药等,可能有改善作用。有时婴儿肠绞痛也是宝宝肠道成熟的一个成长过程。其次,很多家长会使用薄荷、胀气膏来帮小婴儿缓解。但是,两岁以下的Baby,不宜使用含薄荷醇的胀气膏,薄荷醇对婴幼儿可造成抑制神经的作用,并使支气管收缩,引起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如果是患蚕豆症的宝宝,可能会对含薄荷醇成份的精油引起过敏,甚至是出现溶血性贫血。
*细菌性、病毒性肠胃炎肠炎的典型症状就是会拉肚子,有的则加上呕吐、发烧,但究竟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引起的肠炎,则通常需要化验粪便常规。另外,两种病因在症状上也颇类似。病毒性的肠炎一年四季都有,像是:轮状病毒,但好发季节以秋、冬季居多。粪便通常不带黏液、血丝,一般是以水泻情况为主,较常伴随呕吐现象。
其次,细菌性的肠炎好发夏季,常见食物、饮水、食器、奶瓶不洁,食品处理过程未完全煮熟、生水没有煮沸、水源不洁、沾酱生熟食共享、生菜色拉久置不新鲜、蛋壳受细菌污染,如:常见的沙门氏菌,近期求诊情况颇多;粪便较常带有黏液、血丝,解便前常伴随严重腹痛,有时还伴随高烧症状。宝宝肠胃炎期间,要如何照护?改善饮食方式以少量多餐,注意水分及电解质摄取,饮食清淡为主即可。
?急性感染、慢性腹泻,如何分辨?急性肠胃炎与慢性肠胃炎的差异何在?当肠炎的发作很突然(昨天情况还好,今天突然发作),大多属于急性感染。假使拉了一两次就止了,那当然不一定非要求医,但如果不是拉一两次,而是连续很多次,甚至呕吐、发烧,那么这种急性肠胃炎的程度就很严重了,就必须带宝宝尽快就医。
一般说来,急性腹泻无论是经过饮食的调整或药物的治疗,通常大约一周以内就会好转。但时间如果一直拖延下去超过两个周,急性腹泻可能也会发展为慢性腹泻。当然有些慢性腹泻,不一定就是急性腹泻续发性的,有时原因比较复杂,常与肠道与某些特殊疾病(慢性肠道发炎、胰腺或肝脏等问题)具关联性,因此还需要以内视镜等其他方式进一步检查得知。
因此,急性与慢性的区分,可以「两个礼拜的时间」做为分水岭,只要两周以内痊愈的肠炎,均可归纳为急性肠胃炎,但如果腹泻病情超过两周以上,则恐怕应归类为慢性腹泻了。而且慢性腹泻也较易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新手父母亦不可不慎。
?感染肠胃炎的就医时机?通常宝宝又吐又泻3次以上或超过一天,最怕宝宝因此脱水。宝宝如果真的有脱水情况,通常家长是可以观察出来的,像是尿量从每天6~8次,变为每天少于3~4次,就是减少。而且越小的孩子,脱水得越快。这时可能就需要请医师诊断,看是否需要给予口服的电解质液,或静脉输液治疗,以改善因脱水导致体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失衡。
一旦有这些症状,应尽快带孩子就医为妥——
◎上吐下泻3次以上,甚至超过一天。
◎宝宝精神倦怠、食欲不佳、或活动力欠佳。
◎尿量骤减、口唇及黏膜干燥、哭泣无泪。
◎发烧、拉血便。
以上内容参考来源:官方网站
由上海沃德医疗中心儿科袁方医生审阅
袁方
儿科主治医生
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于苏州大学,儿科呼吸内科专业。主修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毕业后就职医院儿科医生岗位。12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及其它儿内科常见疾病,善于与患儿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
预约-
预约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