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竟有将近过半的宝宝存在贫血的问题

宝宝脸色苍白、精神萎靡、不爱吃饭……宝宝到底怎么啦?其实,排除宝宝生病的原因,宝宝出现这些状况很有可能是缺铁和贫血了。贫血是宝宝在婴幼儿时期常见的问题,宝宝长期贫血容易造成其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倒退。那么宝宝为什么贫血呢?贫血有什么危害呢?

根据《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显示,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虽然从年已开始持续下降,从19.3%下降到年的12.6%,但婴幼儿贫血情况依旧不容乐观。现任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司长秦怀金在健康卫视的采访中提到,2-3岁是一个平台期,6-24月龄儿童的贫血患病率最高,但家长们往往忽视了2岁以内儿童贫血问题的严重性。而缺铁性贫血则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四大疾病”之首。

宝宝贫血与铁元素有什么关系?在婴幼儿时期,宝宝的生长发育比较快,对营养需求量较大,血容量的增加也快,宝宝体内需要制造更多的红细胞以满足发育所需。而铁作为人体造血的重要原材料,婴幼儿对铁需求量当然也相应增加。

  在婴幼儿阶段,如果宝宝体内铁不足,宝宝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患缺铁性贫血的宝宝,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倦、食欲不振、烦躁、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年龄较大宝宝还会出现头痛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如果将宝宝的眼皮翻过来看,会失去正常的肉红色而呈苍白的颜色。

  另外,严重缺铁还会损伤宝宝神经系统,影响其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并持续到儿童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缺铁性贫血的儿童智商较正常儿童平均低9个百分点,我国发现贫血儿童的运动和智能发展指数较正常儿童低得多,因此对学习以及成年后就业都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宝宝为什么缺铁呢?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家长对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其中有38.72%的父母缺乏对贫血与铁元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及重视。要知道,宝宝缺铁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起病较缓慢,很难被父母发现,一旦发现,宝宝体内缺铁的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基本已中度贫血了。

  另外,通过对名宝宝日常饮食的追踪,发现宝宝日常摄入谷类、蛋类食物的比例比较高,分别占比92.40%、61.00%。对于含铁量较高以及能促进铁元素吸收的肉类、深色果蔬和红心薯类的摄入量相对较低,只有33.91%的宝宝日常有摄入深色果蔬和红心薯类,而补充肉类的宝宝更少,只有15.08%。

  医院王丹华教授在健康卫视的采访中提到,因为动物性食物里含铁比较多,还有其他的造血原料,如果辅食当中只是吃一些谷类的食物或者蔬菜、水果,但是动物性的食物少,容易造成贫血发生,家长在给孩子进行辅食添加的阶段,要注意辅食的质和量的问题

宝宝在婴幼儿时期的饮食主要以母乳、奶粉以及辅食为主,在母乳或奶粉喂养的基础上,添加辅食的质量和数量是否充足、里面含有铁元素丰富的食物是否多,都会影响宝宝体内铁的含量,从而影响宝宝出现贫血的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将宝宝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宝宝摄入深色果蔬与红心薯类、肉类、蛋类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宝宝。另外,2组宝宝的家长均接受营养与健康知识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对宝宝日常饮食干预经过6个月后,2组宝宝的贫血患病率出现了明显差异。其中干预组宝宝出现轻度贫血的概率由34.1下降至13.6%,中度贫血的宝宝由15.9%降至5.7%。对照组的宝宝虽然没有经过辅食干扰,但经过营养知识培训后,家长对宝宝贫血有了一定的认知,宝宝日常饮食亦有所变化,因而对照组宝宝轻度贫血的的概率也下降了7.3%。

  由此可见,营养丰富、强化钙铁锌等营养素的婴幼儿辅食对预防、降低宝宝贫血有重要促进作用。

  儿童缺铁性贫血一直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山区等贫困地区。为了预防宝宝缺铁、改善贫血,为人父母不仅要加强对贫血、铁等营养、健康知识的了解,在宝宝辅食添加阶段,还要增加宝宝日常膳食中对铁含量高的食物、强化铁的食物、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等的补充。本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立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ww.com/wacs/12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