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肝豆患者KF环的临床价值

01关于K-F环诊断价值

Kayser–Fleischerring(K-F环)是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患者的常见眼部体征。95%%患者可以看到K-F环。位于角膜与巩膜的内表面上,呈绿宰色或金褐色,宽约1.3MM,光线斜照角膜时看得最清楚,但早期常须用裂隙灯检查方可发现。该体征是由铜沉积于角膜后弹力层所致,绝大多数见于双眼,个别见于单眼。K-F环并不会引起视力障碍,可随驱铜螯合治疗而消失,也会随着疾病进展而重新出现。K-F环即角膜色素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病的最重要体征,大多出现神经症状时就可发现此环,K-F环并不仅仅出现在Wilson病,在其他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如原发性胆源性胆管炎和新生儿胆汁淤积)中也可以看到,可见K-F并非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特有体征。

0病理机制

当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机体发生铜代谢紊乱时,血清中的铜含量随之减少,组织中能与铜结合并起运载作用的一种含疏蛋白质亦开始失调,反而增加与铜的亲和力,使铜在组织上的聚集加多。角膜组织中近角膜缘部的硫含量丰富,而中央部则几乎没有含硫物质,这种化学成分的差别,在病变形成的部位上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亦有主张自由基毒性学说,即由于房水中含铜增加而形成自由基,使周边部角膜内皮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从而促使角膜内皮细胞坏死,在基底膜上出现铜沉积。

03检测方法

K-F环检测必须在裂隙灯下检查方可见角膜周边部相当于Descemet膜水平上有一圈1~3mm宽的金黄色、黄绿色的铜粒沉着环。环的形成先从上半部开始,继而下半部,最后上下两半融合为一。早期患者的诊断有时需借助房角镜辅助检查。因铜在Descemet膜上的沉积是从止端(角膜极周边部,与角膜缘间无透明间隔)开始,在有些角膜缘较宽的患者中此环早期常被掩盖。此环一般呈金棕色,但用不同照明法时,入射光角度的改变,在光的散射与反射作用下可使此环呈红、蓝色或外侧为红宝石色,内侧为蓝绿色的混合色。此环在患者全身病好转时可逐渐消退。

04K-F环是肝豆病程发展阶段的体征

肝豆患儿肝脏内铜的贮积在婴儿期脱离母体即已开始,但很少在5岁以前出现临床症状,且其发病年龄和临床症状变异较大。整个病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症状期

首先是从出生后开始的无症状期,在此期间,患儿除有轻度尿铜增高外一切正常,甚少被发现。此阶段一般无K-F环出现。

第二阶段:肝脏损伤期

患者至6~8岁以后,随着肝细胞中铜沉积量的增加,逐渐出现肝脏受损症状,发病隐袭。初时因症状轻微,易被忽视,或可反复出现疲乏,食欲不振、呕吐、黄疸、浮肿或腹水等。其中有部分病例可能并发病毒性肝炎,多数与慢性活动性肝炎不易鉴别,亦有少数病情迅速发展至急性肝功能衰退者。约15%本病患儿在出现肝病症状前可发生溶血性贫血,这种溶血过程常常是一过性的。由于患儿此时常无K-F环出现,因此,对凡是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且Coombs试验阴性的患儿都应注意除外本病的可能性。患儿在本阶段内尿铜明显增高,血清铜蓝蛋白含量低下。此阶段50%左右可无K-F环出现。 

第三阶段:肝外转移期

铜开始在脑、眼、肾和骨骼等肝外组织中转移并沉积日趋严重,尿铜更高,血清铜蓝蛋白明显低下。患儿在1岁以后逐渐出现其他器官功能受损的症状:神经系统的早期症状主要是言语不清、动作笨拙或不自主运动、表情呆板、吞咽困难、肌张力改变等,发展到晚期时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常见行为异常和智能障碍;肾病症状包括肾结石、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和肾小管酸中毒表现;角膜K-F环常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开始时铜在角膜周缘的上、下方沉积为主,逐渐形成环状,呈棕黄色,初期需用裂隙灯检查;约0%患儿发生背部或关节疼痛症状,X线检查常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或骨赘生等病变。少数本病患者尚可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低、葡萄糖不耐症、胰酶分泌不足、体液或细胞兔疫功能低下等情况。此阶段95%以上有K-F环出现。

05K-F环分级标准肝豆改良裂隙灯下K-F环分级标准:

0级:角膜无K-F环;

1级:K-F环局限于角膜缘上方或下方呈点状分布,范围≤1/;

级:K-F环局限于角膜缘上方或下方呈月牙状分布,范围≤1/;

3级:K-F环呈弧形分布,占角膜缘范围>1/,但未达到全部角膜;

4级:K-F环呈圆环状分布,全部角膜缘后均有色素环。

06K-F环分级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国内王共强主任医师科研团队曾经发表在《医学研究杂志》上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例WD患者K-F环总阳性率90.5%,其中脑型阳性率最高(96.8%),其次肝型阳性率75%,症状前型阳性率66.7%。K-F环分级大小与临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病程、临床类型、Sco、CP、肝功能等指标无相关性(P〉0.05)。得出结论K-F环可能是WD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体征,其分级大小可作为WD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指标之一。经过规范驱铜螯合治疗后随着病情改善,K-F环分级逐步下降甚至可以消失。07K-F环的临床价值

A:诊断价值:角膜出现K-F环高度支持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但角膜无K-F环不能排除肝豆状核变性诊断。

B:病情判断:K-F环分级标准越高,提示脑损害病情越重。

C:疗效判断:经规范驱铜治疗后,肝豆K-F环分级越来越降低提示脑损害病情改善,如果没有变化或者分级增加提示病情没有得到很好控制或仍在加重发展。此时要及时加强驱铜等治疗。

更多精彩阅读

眶额皮质相关癫痫(orbitofrontalepilepsy,OFE)

肝豆病友如何“春养肝”?

托举起“铜娃娃”阳光明天的“肝豆王”

警惕“鼾声四起”背后暗藏杀机

D-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五大风险警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ww.com/wacs/12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