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王剑荣编辑:王剑荣
摘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凝血系统的全身激活,导致微血管血栓形成,同时,由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消耗,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出血。基础疾病(例如感染、癌症或产科并发症)是DIC过程的起始和传播的原因。本文综述了DIC的流行病学及其病理生理学的最新认识。它详细介绍了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使用、国际医学协会目前的诊断建议,并概述了新出现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最后,对治疗提供了指导。结果表明:及时、准确地诊断DIC及其潜在病情对预后至关重要。治疗应主要集中在DIC的潜在原因上,支持性治疗应根据潜在的病因、病人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进行个体化。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出血,脓毒症,肿瘤。
背景
自19世纪以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首次描述以来,DIC被认为是影响凝血系统的严重和危及生命的疾病。目前普遍使用诊断标准是在年科学和标准化委员会(SSC)的国际社会血栓协会发布的DIC定义。根据这个里程碑式的定义,DIC是不同的原因导致的不能局限的获得性血管内激活为特征的凝血综合征。DIC可由一个或多个潜在的临床基础疾病的诱发。感染是DIC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恶性肿瘤、产科并发症或创伤,特别是头部创伤。DIC也是继发于血管疾病,例如。卡萨巴赫-梅里特综合征和主动脉动脉瘤,在这些疾病中因凝血系统的局部激活传播到全身循环。
临床上DIC的表现是高度可变的,取决于微血管中凝块形成与凝血因子、抑制剂和血小板消耗程度之间的动态平衡。根据严重程度和阶段,DIC分为非显性(早期)和显性(失代偿)。DIC可呈急性或慢性,可为亚临床。一般情况下,DIC患者可以出现出血和血栓形成,尽管血栓通常不明显,因为血栓的形成主要涉及微血管,表现为器官衰竭。可能很难区分是否是器官衰竭、潜在病因和/或是凝血块在小血管中形成的结果的临床表现,以及这个可能会导致诊断延迟。在一项大约例DIC病人的研究中:64%有出血,25%有肾功能不全,19%肝功不全、16%肺损伤和2%脑功能不全。血栓栓塞表现在大动脉和静脉血管不太常见,可能表现是多器官衰竭患者的而难以诊断。DIC的凝血系统普遍激活可能导致消耗性凝血,因此导致从多个部位出血,例如。皮肤科出血(瘀斑和瘀斑)、胃肠道出血、呼吸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和手术部位附近出血,合并浆液腔出血特别提示DIC。症状的强度不同,从轻度到严重到危及生命。根据病因,DIC的表现可能不同,一项包括名DIC患者的研究表明:与癌症相关的DIC患者而不是脓毒症相关的DIC更多可能发展为临床意义上的出血(30–50%),取决于癌症类型),脓毒症出血一般不太常见(15%),通常是晚期的表现。但是,在脓毒症相关的DIC中,微血栓形成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占主导地位(70%)。
尽管过去几十年来对DIC的理解越来越多,但它仍然是大多数医学专业的临床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首先介绍了DIC的流行病学及其病理生理学的最新概况。在此之后,我们讨论了目前DIC的诊断标准,包括对新出现的生物标志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