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各地医疗救治用血严峻,血库告急。
前几天,钟南山院士呼吁:献出一份血,传递一份爱,温暖每颗心,请加入到无偿献血行动中来!
不少人认为无偿献血是一件很平常又助人为乐的事,但也有人对献血持有怀疑态度,对献血是否影响身体健康存在疑虑和认识上的误区。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科学地解读这些传言及科普相关知识,打消大家的疑虑。
▼▼▼
Q
献血会让人“元气大伤”吗?
有人说,血液是人体的精华,不能轻易献血,一旦献血就会元气大伤。但事实上,人体的血液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而且人体的调节机能能够迅速补充失去的血液,所以献血后并不会造成人体血虚,更不会伤元气。
科学证明,健康人一次失血10%,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引起不适。有专家表示,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一到两个小时就会补充到位;血浆蛋白质是肝脏合成的,一两天内可以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会很快恢复至本来水平。
Q
献血会导致贫血吗?
贫血症状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有些人可能因为献血后出现这些情况,就觉得献血会导致贫血。
专家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无偿献血根本不会引起健康人贫血,一次献血量只占人体血液的极少部分,暂时少量减少,不影响人体血液的正常循环,献出的少量血液很快就会恢复、补充。按相关规定定期献血不仅不会引起贫血,相反,适量献血还能促进血液的再生。
Q
献血会传染疾病吗?
各省区市的血液中心及下属的采供血机构,采血所用的针头及血袋是经过国家严格检测合格的一次性医疗耗材,血液的采集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要求。
因此,在规范管理和操作下,参加无偿献血是不会感染疾病的,更不会有感染肝炎与艾滋病等情况。
Q
采集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血浆和日常献血有什么不同?
1.对象不同。新冠病毒肺炎恢复血浆只有这些病人恢复期才能作为供血者,因为只有这样的病人才里面有相应的综合性抗体,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
2.仅采血浆,不采全血。一般献血都是采全血,有红细胞、血小板,进行分层,临床使用的时候,或者用血浆,或者用血小板,或者用红细胞,是成分输血的方式。这次只要血浆,其他的还给病人回输回去。
3.需要一些检测。这和常规的检测是类似的,比如乙肝、丙型肝炎等等,都要进行相应的病毒学检测,避免输血的交叉感染,同时有条件的单位要做新冠病毒综合抗体的检测,综合抗体滴度越高,救治效果可能就会更好。
4.捐献者要做核酸检测。要检测病毒的核酸只有阴性、保证没有新冠病毒的感染的情况才能献血浆。
Q
哪些人不能献血?
1.患有传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结核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病、精神系统疾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人。
2.半个月内拔过牙或进行过小手术的人。
3.月经前后3天、妊娠期、流产术后未满半年、分娩哺乳期不满1年的女性。
4.患有感冒、胃肠道炎不满一周、肺炎不满3个月的人。
5.五年内自身输入过血液或成分血的人。
6.半年内进行过较大手术的人。
Q
献血前要注意什么?
1.学习献血知识,消除紧张心理。
2.献血前三天不要服药。
3.献血前不饮酒。
4.保持睡眠充足,不做剧烈运动。
5.献血前不宜吃高脂肪或高蛋白食物。建议清淡饮食,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
6.献血前两天如有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应暂缓献血。
Q
献血后要注意什么?
部分献血者认为,献血后身体亏损,需用大量饮食来补充营养。
血液专家表示,献血后人体血容量很快就会恢复,无需盲目进补。大补的食物油脂普遍很多,叶酸和铁含量却很少,不但不能起到补血的作用,人体反而会因为摄入过多油脂易诱发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专家提醒献血者,献血后宜多喝水,只要注意饮食的营养价值,有选择地进食,献血失掉的那部分血液很快就能恢复。
转自:宁波科普
原标题:《关于献血,你需要知道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