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蛋白尿,肾友们都不陌生,几乎每一个肾病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蛋白尿,它也是用来判断肾脏受损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可是,虽然都叫蛋白尿,但大家的蛋白尿并不完全一样。
因为蛋白尿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按照不同的病因,临床上会把蛋白尿分成以下六种:01肾小球性蛋白尿大部分肾病患者的蛋白尿都属于肾小球性蛋白尿,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受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影响,出现损伤,导致膜表面所覆盖的负电荷发生改变,膜的通透性增加,屏障作用减弱,让本该被拦下的血浆蛋白质漏出,肾小管无法完全吸收,最后就会进入到我们的尿液中去。根据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程度以及尿蛋白的组成成分,肾小球性蛋白尿还可以进一步被分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定性检查一般呈3+~4+;非选择性蛋白尿常见于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它的出现通常能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损伤非常严重,有发展为肾衰的危险,预后不佳。02肾小管性蛋白尿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时,说明主要受损部位在肾小管。当肾小管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它的重吸收能力会大大降低,一些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原本可以被正常吸收的蛋白未被吸收,最终导致蛋白尿。这类蛋白尿的组成成分通常是β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小分子蛋白质,尿蛋白定性1+~2+,定量每天1~2g。03混合性蛋白尿当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出现损伤时,就会形成混合性蛋白尿,它同时具有两种蛋白尿的特点,但其中各个组成成分所占的比例会根据病变损害部位的不同以及肾小球或肾小管受损害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一定差异。04溢出性蛋白尿当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均正常时,我们也有可能出现蛋白尿。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一些肾外疾病,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溶血性疾病、巨球蛋白血症等,导致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带有阳性电荷的蛋白出现异常增多,例如:游离血红蛋白、本周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等等。它们要么不能完全被肾小球滤过膜拦截,要么无法被肾小管吸收,最终就会形成溢出性蛋白尿。05组织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中的蛋白质大多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它的来源主要有3个:肾小管代谢产生、组织破坏分解、炎症或某些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产生。组织性蛋白尿一般和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同时发生。06功能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通常是由于直立体位、剧烈运动、高热、急性疾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所致,程度较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恢复。一个普通的蛋白尿就有这么多种病因,肾病果然不简单,由此看来,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