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食用中毒是当前最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的食品安全隐患,发生数量多、死亡率高、防控和救治难。据统计,年至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起,发病人,死亡92人,病死率2.66%。其中,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起,中毒人,死亡54人。
自然界的毒菌有多种,贵州境内常见的毒菌有近百种,如致命鹅膏、黄盖鹅膏、淡红毒鹅膏、白毒鹅膏菌、毒红菇、致命白毒伞、灰托鹅膏菌、灰花纹鹅膏菌、黄粉末牛肝菌、臭黄菇、秋生盔孢伞、叶状耳盘菌等。
目前正值野生菌生长旺季,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相关知识发布,供广大群众了解,做好预防,防止发生中毒事故。
(毒红菇:有毒)
(一)有毒野生菌的辨别一看生长环境。可食用的野生菌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下,而有毒的野生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尤其要注意生长在桉树下的野生菌不能采食,无论是不是你所熟识的野生菌,生长在桉树下的野生菌与桉树的某些成分结合后均为毒菌。
二看外形和颜色。一般来说有毒的野生菌颜色鲜艳,有紫、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菌伞上也会有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采摘后容易变色;有疣、红斑、沟托、沟裂,或者帽子上有疙瘩,菌子上有菌托、菌环的一般都是有毒的野生菌。无毒的野生菌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
三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生菌折断菌杆看其分泌物,有毒的野生菌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折断后在空气中氧化而变色;无毒的菌类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但值得一提的是可食用的菌类如见手青也是因其触碰后变青色而得名。
四闻气味。凑近闻一闻,一般而言有毒的菌类具有辛辣、恶臭等味,而可食用的菌类则有菌子固有的淡香味,无其他异味。
五做试验。如果以上几条都无法辨别时,可以通过实验方式辨别。1、准备一些葱白,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则证明此菌有毒,反之则是无毒的菌类。2、可以通过观察,如果是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会变成黑色,遇蒜丁会变成蓝色或褐色。3、用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面上,如果牛奶在菌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很大可能是有毒的菌子,反之则无毒。
(致命白毒伞:有毒)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主要原因及注意事项
1、误食有毒菌类。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3、受污染的野生菌。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4、与其他食物一起进食。有的野生菌原本无毒,但是食用者如果进食了与其他食物(如海鲜、酒等),容易与其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中毒。
(白毒鹅膏菌:有毒)
注意事项:一是不要购买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二是野生菌应炒熟炒透后再吃,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种野生菌,如牛肝菌;三是种类不同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四是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依然会引起中毒。(臭黄菇:有毒)
(三)误食野生菌中毒的表现
由于毒菌所含有毒成分复杂,一种毒菌可能含多种毒素,因此急性毒菌中毒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一般误食毒菌会有下列5种类型的表现:
胃肠毒型:常由毒粉褶菌、牛肝菌等类引起,潜伏期为半个小时至6个小时,主要症状为阵发性上腹部或脐周部剧烈疼痛、腹泻、水样便,经适当对症处理后即可迅速恢复。一般病程为2-3天,死亡率低。
神经精神型:多由蝇菌、斑毒菌等引起,潜伏期为1-6小时,此类除了胃肠道症状外,主要出现流泪、多汗、瞳孔缩小、幻觉、妄语、昏迷、抽搐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严重者还可发生肺水肿并昏迷。
溶血反应型:由马鞍菌等引起,潜伏期多为6至12小时,先以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发病3-4天后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黄疸、肝脾大,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血红蛋白尿。一般病程为2-6天,死亡率低。
肝肾损害型:死帽菌、粟耳菌中毒表现复杂,引起的临床症状也最严重,按其病情发展可分为6期:潜伏期一般为10-24小时;胃肠炎期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假愈期患者暂无症状,或仅感乏力、食欲差等,但此时毒素己逐渐进入内脏,并引起肝脏异常;内脏损害期,严重中毒患者在发病2-3天出现肝、肾、脑、心等内脏受损害,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甚至肝昏迷、肾衰竭;精神症状期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继而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经及时治疗的患者可在2-3周后进入恢复期,临床症状好转并痊愈。
精神失常型:产生幻觉、视物模糊、色觉异常、手舞足蹈、狂笑等精神症状,一般1-2日后可自行恢复。
(哈蟆菌:有毒)
(四)野生菌中毒的紧急自救
食用野生菌在数分钟至三天(72小时)内,如果感到头昏恶心、呕吐、腹疼或其他不适症状,要高度重视是否是野生菌中毒。发生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治疗,并告诉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菌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
2、在等待救治时,应立即采用简易方法帮助中毒者催吐、导泄,迅速排除毒素。可大量饮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手指、汤勺、筷子等硬质东西刺激咽部促使呕吐,催吐后,最好让患者饮少量盐水,补充丢失体液,防止脱水休克。
(黄粉末牛肝菌:有毒)
特别提示:目前,野生毒菌中毒没有特效解毒剂,主要依赖对症治理。一是催吐及洗胃,目的是减少毒物吸收;二是含巯基的解毒剂,常用的有二巯基丁二酸钠和二巯基丙磺酸钠;三是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有:补充液体,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保护心、脑、肝、肾功能,改善凝血功能障碍,如置换血浆、血液透析等;其他对症支持治疗,选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过敏及抗生素等。
(叶状耳盘菌:有毒)
(细褐鳞蘑菇:有毒)
信息来源:镇党政办
编辑:兰叶
白癜风的饮食医疗问题和影响哈尔滨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