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小板抗体?血小板有复杂的免疫结构,包括多种抗原成分,包括红细胞抗原、HLA(人类白细胞血型)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它们对血小板的功能和性质有重要的影响。当人体接触到抗原时就会针对该抗原产生抗体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可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已产生的血小板抗体就会与外源性血小板(有时为自体血小板)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致敏的血小板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内被清除,导致临床上的血小板减少症。另外,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出现与血小板的输注有关。并且,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输注量的增大,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的检出率愈高。
血小板抗体会导致什么疾病?由血小板血型抗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有5种,分别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症、输血后紫癜、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被动免疫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及移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其中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alloimmunethrombocytopenia,NAIT)是妊娠后期或新生儿期发生的血小板减少症,也称血小板血型引起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遗传自父亲的基因使胎儿和母亲的血小板血型不合,母体接触了胎儿的血小板后产生了同种抗体,这种抗体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血小板反应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的血小板破坏和减少,其发病机制类似新生儿溶血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