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蚕豆就会得蚕豆病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s://m.39.net/disease/a_5866114.html

一患儿,男,3岁,因“乏力、少尿、酱油色尿3d”入院。发病前曾进食蚕豆,其父亲、表哥均有“蚕豆病”史。

因吃蚕豆这一线索,医生怀疑是“蚕豆病”搞的鬼,给患儿做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检测,证实患儿确实患有“蚕豆病”。

看到这里

相信大家忍不住要问

什么是“蚕豆病”

吃了蚕豆就会得吗?

他和父亲、表哥的“蚕豆病”

是碰巧都得了

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引起的呢?

那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什么蚕豆病吧

↓↓↓

?什么是蚕豆病?

“蚕豆病”又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伴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由于食用蚕豆可引发G6PD缺乏症患者发病,故俗称“蚕豆病”。

图片来源:网络

蚕豆病在全球分布广泛,大概有4亿人被这种疾病困扰着,而在我国,蚕豆病患者分布呈南高北低趋势,在华南和西南各省普遍存在,广东省患有蚕豆病的人群比例高达5%~10%。

G6PD缺乏症为X性染色体连锁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男多女少、男性发病者为半合子(男性仅有一条x性染色体当X染色体基因异常,显示G6PD缺乏症症状),简而言之,男性携带者必定为患者。

通常临床症状比家系中女性杂合子(其中一条X染色体基因携带)严重,女性纯合子(两条X染色体基因异常,显示G6PD缺乏症症状)G6PD酶活力缺乏明显,溶血以重症为多。女性为杂合子在理论上仍有50%红细胞具有正常G6PD活力,可以有效代偿溶血,结合了临床,女性为杂合子难以预测,可以显示缺陷表型也可以显示为正常表型,一般在临界值左右。

△男女染色体纯杂合子示意图

△G6PD缺乏症遗传规律表

因此并不是吃多了蚕豆就会得病,这是一种遗传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患儿和他的父亲、表哥都患有蚕豆病。

?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在无诱因时不发病,与正常人一样,对生活质量和寿命都没有影响,无需特殊处理。

但在特定诱因下,如食用蚕豆或服用具有氧化作用的相关药物、感染、食物等情况下,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致核黄疸,甚至危及生命。

图片来源:网络

△黄疸

急性溶血期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有乏力、面色苍白、黄疸、腰痛,实验室检测提示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红蛋白降低,网状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尿等。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咨询医生,由医生诊断鉴别。

?G6PD缺乏症的实验室检验与诊断

G6PD酶学可用于G6PD缺乏症判断。正常人G6PD酶活力高,而G6PD缺乏症患者的酶活性较低。因此通过检测G6PD酶活力的高低初步筛查G6PD缺乏症。

图片来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红细胞越年轻,酶活力越高,所以含大量年轻红细胞的新生儿可能酶活力测值偏高而部分掩盖G6PD缺陷。在溶血发作期、恢复初期、近期输血等状态下检测酶活力,可因患者应激反应使酶活力升高或外源正常细胞影响,不能反映真实酶活性。对此建议溶血发作3个月后或输血3个月后复查酶活力。

基因检测能提供明确诊断,清晰得出发生基因突变特定位点,对于女性杂合子、临床疑似而生化诊断不明确或有家族史的患者尤为重要。

?G6PD缺乏症重在预防

该病的诱因有哪些,患者平时怎么预防呢?

禁食蚕豆或蚕豆加工品,如:蚕豆粉丝、怪味蚕豆、豆瓣酱、酱油等。避免在蚕豆开花、结果或收获季节去蚕豆地。禁止使用含萘的樟脑丸放入衣柜驱虫。

图片来源:网络

1.常见的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含有金银花、茵栀黄口服液含有茵栀黄,G6PD缺乏症患儿均不能使用,详细的禁用及慎用药物可见下表。

△截图自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新生儿筛查、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凡感染后或接触/服用以上食物或药物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面黄或苍白、尿呈黄褐色或暗红色等症状,属急性溶血反应,医院就诊!

2.有些中药的使用也会导致G-6-PD酶缺乏的患者产生溶血反应,常见报道的有川连(黄连)、珍珠粉、熊胆、牛黄、樟脑(萘)、腊梅花等,使用上述中药饮片,或是含有上述饮片的中成药,可能会引起溶血反应,但并非每个患者都会出现,具体还应结合药物的含量、患者的体质及G-6-PD酶的缺乏程度谨慎使用。具体情况请咨询医生。

3.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肺炎、伤寒、腮腺炎等,均可诱发该病。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症状

不确定是否为蚕豆病

医院咨询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范歆,邱文娟,邹琳,黄永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新生儿筛查、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55(06):-.

[2]钱家乐,陈少科,范歆,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1(5):98-99

[3]王秋菊,沈亦平,邬玲仟,等.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47(6):-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ww.com/wadzz/16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