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第一节介绍了肝病发病的一些常见征兆,本节所述的则是肝病恶化的征兆,当出现下述症状时,要视作病情恶化,即刻进行检查和治疗。
(1)高度疲乏,以致行走困难。
(2)高度食欲缺乏,每天进食主食少于g。
(3)高度腹胀,夜间为甚,坐卧不安,彻夜难眠,气短发憋。
(4)明显的恶心或呕吐。
(5)明显出血倾向,近期不仅齿龈出血、鼻出血,皮肤黏膜也出现出血点,注射针刺部位出现瘀斑,出现柏油样黑粪甚至是血便,化验凝血酶原时间降至正常值40%以下,应视作有消化道出血的先兆。
(6)下肢水肿,凹陷不起,颜面胖肿,腹围增加,出现腹水者。
(7)尿量日趋减少,一日尿量少于ml者。
(8)近期出现难以控制的低热,伴中性白细胞增高者。
(9)出现低血钠、低血钾和低血糖,并经过常规治疗不能缓解者。
(10)发现患者神志反常,突然兴奋多语,但语无伦次,定向、计算能力障碍者,要注意肝昏迷的发生
(11)黄疸再次出现或前段时期较稳定的胆红素指标骤然升高,尤其是出现疸酶分离情况(胆红素骤然升高,转氨酶尤其是谷丙转氨酶不升高甚至下降)。
(12)胁下触摸到肿块,要警惕肝癌的发生。
肝病常见的症状、体征解读
一、黄疸
由于胆红素代谢紊乱所致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使皮肤、巩膜黄染,临床上称之为黄疸。黄疸是肝胆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
(一)黄疸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许多人听到黄疸,便直接联想是肝脏病的代表症状。不错,肝脏病容易引起黄疸,但并不是一切黄疸就是肝脏病。肝脏损害引起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全身循环的原因。
健康人每日约有1%的衰老红细胞破坏分解,并释放出血红蛋白再形成胆红素。胆红素与血液的清蛋白连接(称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被送到肝细胞,在肝细胞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变成能溶解于水的“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除。当血液中胆红素过多(如溶血),尤其是当肝脏功能减退,无法对送到肝脏的胆红素进行处理时,便容易造成黄疸。
一般,黄疸最明显的地方是眼睛的巩膜,其次是口腔黏膜,然后其他皮肤或黏膜等。黄疸因病因、发病机制的不同,种类也有所不同,经典的分类方法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3种:
1.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发生溶血反应,被大量破坏,产生的胆红素超过肝脏的排泄能力,使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出现的黄疸称溶血性黄疸。该黄疸出现的同时往往伴有贫血,例如蚕豆病。
2.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发生损害(如病毒性肝炎)出现变性、坏死、增生等病理改变,使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运转功能发生障碍;另一方面,胆小管受到肿胀的肝细胞和炎性浸润细胞的压迫,胆小管内胆栓形成,胆汁淤积。所以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可以增高。
3.阻塞性黄疸
可见于胆道内阻塞(如结石)或胆道外阻塞(如肿瘤压迫)等,此时肝细胞虽然分泌胆汁,向胆道内排泄,但由于前方受阻,道路不通,肝脏内胆管的压力因胆汁郁滞愈来愈高,最后导致毛细胆管破裂,其中的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液而发生黄疸。
(二)黄疸的辨别
1.颜色的辨别
黄疸的辨别必须白天在光亮的地方进行,在萤光灯或电灯下,有时会误认的。此外服用某些药物(如虐涤平),吃过多的橘子或南瓜,其黄色色素会沉淀于皮肤,诊断时注意鉴别。当黄疸初期,皮肤黄色不是很明显时,看两眼的巩膜非常有意义。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对治疗有指导意义。阳黄属于湿热,可见面、目、皮肤发黄,黄色鲜明,小便黄如浓茶,大便秘结;阴黄属于虚寒,可见面、目、皮肤发黄,黄色晦暗,大便溏泄,腹胀,食欲下降等。
由于遗传的因素,有的人皮肤比较黄,不一定就是肝病。我曾经诊断过一例从美国回来的亚裔,两手之皮肤非常黄,结果肝功能、B超等均正常,其本人也无任何临床症状、体征。
2.黄疸的强度
急速出现的深度黄疸,可认为是严重的肝脏疾病的表现。有的是肝细胞的广泛坏死如重症肝炎;有时是胆道闭塞而引起的,例如胆管结石、胆管或胰脏头部的肿
瘤等即是。
一直是中等度的黄疸,突然变成强度黄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胆管阻塞而淤滞胆汁的缘故。
急速出现高度的黄疸,而后又急速减退的情况,不一定是严重的肝脏障碍,可能是因胆石所引起胆汁的阻滞,突然由于胆石的脱落,排入十二指肠内,淤积的胆汁急速流出,或是胆管内的炎症突然消退的缘故。
但如果是患肝硬化时,出现突然急剧增加的黄疸,则要高度警惕。这是因为残余继续活动着的部分肝脏发生损害的缘故。随着残余部分肝脏功能的最后破坏,大部分数天之后,肝脏将全面停止其功能。患肝癌时也有相同的现象。
3.黄疸时出现的皮肤瘙痒
除了溶血性黄疸以外,其他类型的黄疸常可出现皮肤瘙痒。这可能是胆汁的某种物质,尤其是胆汁酸作祟的缘故。一般阻塞性黄疸痒度较强,尤其是因胰腺肿瘤而阻塞的黄疸远较胆石阻塞的黄疸为强。
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