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细菌病对其危害相比病毒病而言,其影响力度也是比较重的,致病死亡的概率也不低于病毒病对南美白对虾的危害。养殖中对于细菌病的防治,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细菌病发生的临床病症,以及表现形式,才能更有效的做好预防措施。
下面将一一和大家探讨养殖中常见细菌病发生的临床病症,以及发生的表现形式。
1、烂鳃病一、发生症状:肉眼观察鳃丝呈灰黑色、肿胀、严重的鳃尖溃烂。镜检,鳃丝条呈黑色且溃烂不完整,有粘液分泌物。烂鳃的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空肠空胃,厌食。在亚硝酸盐高的水体或溶氧低的水体,容易出现死亡。
二、感染机体变化:对虾的鳃丝在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如PH值长期过高或过低以及纤毛虫的寄生,造成鳃丝几丁质的腐蚀和损伤后,弧菌或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菌体的感染,造成鳃丝的溃烂。烂鳃发生在对虾养殖的各个时期,高温季节最易发生,严重的可引起对虾死亡。
三、防治方案
1、内服”氟苯尼考粉”或“噬菌蛭弧菌”,体内控制病菌的感染。
2、外泼“聚维酮碘+三黄”,水体杀菌控菌。
3、外泼“艾叶水”泼水,消炎控菌。
2、非O1霍乱弧菌一、发生症状:养殖中后期都易出现,病虾伏于水草或池塘边,有时在水面翻转打圈。发病初期对虾眼球发白,且肿胀,根据其严重程度眼球由白逐渐变黑-褐色,然后逐渐溃烂。溃烂一般从眼球前端开始,感染严重的眼球脱落,只剩眼柄。继发感染血淋巴器官,会演变成菌血症,继而死亡。
二、感染机体变化:养殖对虾在感染非O1霍乱弧菌后,对虾眼柄以上的眼球部分受到菌体的感染,开始溃烂严重的只剩眼柄部分。养殖中俗称烂眼病。非O1霍乱弧菌适应生长在半咸水或低盐度水体,盐度0.5-2度之间,在超过6度以上水体难以生长。适应生长温度广泛,20-45度水温都可以繁殖。发生季节多为6-8月份的高温季节。
三、防治方案
1、外泼“噬菌蛭弧菌”,1-2次,即可。
2、外泼“聚维酮碘”,消毒控菌。
3、副溶血弧菌(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一发生症状:发病初期,可见到少量虾冒头,但不伏游于水面,爬伏于池塘边,空肠空胃无食欲,活力差。部分对虾会出现肌肉白浊的现象,对虾尾扇尖、扇柄、附足、虾须微红。头壳乃至虾身有黑色素斑点沉积。发病中后期可见大量虾爬边死。感染严重的料台可见到死虾,肉眼观察肝胰脏发红萎缩,有倒三角出现。肝胰脏和胃之间的肝胰脏小管(中肠前盲囊)有白色糜状黏膜,肠道也可见白色糜状黏膜,感染到一定程度料台可见白便出现。这一特征是辨别副溶血弧菌的最重要特点。感染还未死亡的虾,肝胰脏萎缩轮廓明显,但呈萎缩状的轮廓。死亡的虾肝胰脏轮廓模糊不清。
二、感染机体变化:对虾在感染了副溶血弧菌后,进入对虾的肠胃中,引起对虾的肠膜肿胀、糜烂,继而感染对虾肝胰脏器官。副溶血弧菌繁殖周期为8-9分钟,这就易造成对虾肝胰脏迅速坏死,一夜之间即可暴掉对虾的肝胰脏。副溶血弧菌,适宜生长在低盐度水体中,不易生长于低PH水体中(7.0-8.0)或偏瘦的水体中。副溶血弧菌多爆发于雨后天晴或连续阴雨天气以及对虾脱壳期,发病感染速度快,3-5天即可全部暴塘。
三、防治方案
1、定期内服“乳酸菌、果酸”降低体内酸度,通过改变对虾体内的酸度,以达到抑制病害的作用。
2、已经发病的虾,尽量减少投饵料或不投,防止对虾频繁脱壳,体质变弱,从而失去对虾的最后一层防御能力--甲壳。
3、定期内服或外泼“噬菌蛭弧菌”,降低弧菌的发生率。
从养殖实践中可以发现,细菌病发生后有些共同的特点(除副溶血弧菌外)1、养殖中发生细菌病问题,大多数先感染个体小,体质弱的虾(软虾),之后再感染个体大,体质强的虾。
2、细菌感染后,对虾的吃食量会有所下降,但投料还是可以吃;而不同于病毒病,狂吃暴食,然后突然不吃。轻度细菌感染,还会出现吃料正常的现象。
3、细菌感染的肝胰脏问题,拨开后可以看到红色肝胰脏薄膜液体流出;肝胰脏镜检,可以看到肝胰脏脂肪球形态,同时也可以看到水解的肝胰脏组织。
4、细菌感染,一般多发生于高温期,比如,雨后升温或连续高温天气。
本文版权属“水产热点”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按以下格式在篇尾注明,如未按要求转载,一律视为侵权。谢谢合作!
1、来源:水产热点(Shuichanredian)
2、作者:栟茶店技术部—李传波
转载声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