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吉摄影
下雨天,大概是很多人都不喜欢的天气,但是对于德宏而言,这是吃野生菌的季节。德宏野山菌每年6月陆续上市,7至9月是享用菌菇性价比最高的时节。
▲陈应吉摄影
德宏人对于野生菌的喜爱之情
难以用简单的文字述说
卢老湿发帖这样说:不吃野生菌就不会中毒,但是作为德宏人做不到
吃自己熟知,每年食用的菌类(鸡枞、粉菌、马皮泡···)
菌类尽量单品种进食,多个品种最好到专业的野生菌饭店进食
土方、偏方识别有毒无毒不科学、不可靠
切记切记“头上带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菌子不要摘
▲陈应吉摄影
野山菌是来源大山的自然馈赠,更是引人念念不忘的珍馐。德宏人不叫蘑菇,就叫菌(jan)子。吃菌,买菌,捡菌,这是属于德宏人的雨季词条。
▲陈应吉摄影
近日,德宏州食安委、德宏州疾控中心陆续发布严防野生毒菌中毒的提示。为了大家不要被“闹着”,特介绍一下德宏常见有毒的野生菌。
(一)胃肠炎型
01黄硬皮马勃生长于海拔m——m,多生长于树根部(非寄生),呈球状,外表黄色,切开内部呈白色(幼时)或黑色(成熟时)。
02黄粉沫牛肝菌菌盖、菌柄呈黄色,菌褶呈咖啡色,孔状,损伤不变色。
03点柄臭红菇菌盖较大(搭着直径约13cm),成棕黄色;菌褶呈黄白色;菌柄粗大,呈黄白色,空心。
04皂味口蘑生长于柏树林间;菌盖中间青黑色伴有淡绿,边缘呈淡青色,齿状;菌褶米白色,束状,较稀疏;菌柄沥青色,实心,切开不变色。
05毒红菇菌盖中间青紫色,边缘玫红色,或整菌盖呈红色;菌褶、菌柄呈白色,质地疏松。
06栎裸菇菌盖呈浅棕色;菌褶淡黄色;菌柄淡黄色,半透明状。
07网柄粉牛肝菌整菌呈淡换绿色,切开后变色;菌褶呈孔状,有孢衣;菌柄质地疏松。
08黄褐口蘑菌盖棕红色;菌褶白色束状;菌柄白色,质地疏松,触碰不变色。
(二)神经精神型
01丝盖伞菌盖顶部呈棕色绒毛状,边缘呈棕白相间鳞状纹;菌褶黄色束状;菌柄有棕色鳞状纹,中间呈黄色,切开空心。也有菌株菌柄基底部膨大。
02洁小菇小菌株,呈紫色;菌盖颜色较浅,菌柄颜色较深,空心;菌褶稀疏束状,呈粉色半透明。
(三)急性肾损害型
01假褐云斑鹅膏菌形似“青鸡枞”,长10~15cm;菌盖乌黑色,顶部较深;直径10cm,左右;菌褶、菌柄呈白色,有菌环和菌托。
(四)未分型
1、鹅膏类
01红托鹅膏生长于枯木林中;菌盖橘红色,有黄色鳞状颗粒,顶部颜色深,边缘较浅;菌褶白色束状;菌柄白色,附有黄色鳞状颗粒,有菌环;基部有菌托,呈粉红色。
02姜黄鹅膏生长于杂木林中;菌盖橙黄色,附有黄色颗粒;菌褶白色束状;菌柄呈灰白色鳞状纹,并附有黄色粉状物;菌环呈黄色;基部稍膨大,有白色菌托。
03球基鹅膏生长于栎树林中;菌盖棕色,上有白色蔟状凸起;菌褶白色;菌柄白色不光滑,附有粉状颗粒;有白色菌环;基部膨大有菌托。
04锥鳞鹅膏生长于栎树林中;全菌纯白色,无明显的菌盖、菌柄、基部;全菌呈球状,有白色锥形鳞状凸起,顶部较密集和细长。
05裂皮鹅膏菌盖白色光滑;卷子白色束状;菌柄细长,有灰色鳞状纹;有白色菌环和菌托。
2、菇类
01丛生垂暮菇多寄生于枯木上;菌株较细小呈黄绿色,菌盖顶部颜色较深,损伤不变色,熟透后变咖啡色;菌柄空心。
02辣味乳菇当地俗名“白辣菌、石灰菌”;生长于栎树林中,全菌白色,损伤不变色,但有白色浆液渗出;菌褶不规则。
(备注:德宏州常见有毒野生菌梳理来源:『德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安全吃菌,记住以下几点:
1.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2.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或煮,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3.食用野生菌最好不要过量。如:最常见的“见手青”(又叫红牛肝菌)这类有一定毒性的野生菌,哪怕加工得再好,如果吃得过多,毒素在体内积蓄起来,超过人体的解毒极限,也可引起中毒;
4.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经吃过的,不要食用自己不认识的野生菌;
5.加工烹调时采用的方法也要得当,首先,不论是哪种菌子,都不要凉拌吃,其次,不论炒还是烧汤,都要炒熟煮透,不要用急火快炒;
6.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7.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治疗。若不能及时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医院诊治。
菌子中毒原因有三
1.误食有毒菌类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如果吃了,悲剧不可避免地要发生。
2.加工环节失误
如果吃了没有炒熟的菌子,极可能中毒。
3.受污染
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如果其生长的地方受污染,或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容易导致中毒。
吃菌中毒一般有以下四类表现
胃肠型:食用后,潜伏期10分钟到6小时,表现无力、恶心、剧烈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此类型较为常见,约占发病率的80%左右。病程短,易治愈。
神经类型:食用后,潜伏期10分钟到12小时,中毒症状除胃炎型症状外,主要有神经兴奋、幻觉、精神错乱和抑制,也有多流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唾液增多、步态蹒跚等症状,流程短,无后遗症。
溶血型:食用后,潜伏期6到12个小时,除有急性胃肠类型表现外,还会出现贫血、黄疸、血尿、肝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多脏器损伤型(肝肾病型):食用后,出现肠胃型表现,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随后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情况,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症状。临床表现可分为六期:潜伏期、胃肠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恢复期。一般病程为2-3周,病程较长,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反复,该型病情较重,死亡率高。
吃菌中毒怎么办?
食用野生菌后如感不适,尤其是有恶心、头晕、呕吐、腹痛、腹泻、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出现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及时赶医院治疗。
2.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3.可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4.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5.保留野生菌样品,以供专业人员在救治时参考。
德宏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叶静雪综合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丨叶静雪审核丨杨旻李武周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掌上德宏”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